在廣西欽州蜿蜒的欽江之畔,一抹綠色正閃耀在平陸運河的建設畫卷上——平陸運河,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第一條通江達海的運河工程。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中國鐵建港航局四分公司承建的航道第10標段,創新打造“綠色工程”標桿,奮力書寫“河暢、水清、魚翔、岸綠、景美、低碳”的生態運河新篇章。
平陸運河鋪展青綠交融的生態畫卷(郭力源 攝)
生態筑基:16公里綠色廊道鎖水土
運河的血脈在于水,而守護這方水土的關鍵,在于精心構筑的生態屏障。
平陸運河生態護岸綠意盎然(羅秀海 攝)
項目采用植物生態工程與土木工程技術相融合的生態護岸。這種護岸如同為運河披上了一件“綠衣”,植物發達的根系牢牢鎖住水土,與工程結構協同作用,不僅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更構建起陸生、兩棲、水生生物和諧共生的生命網絡。
目前,約16公里的生態護岸已蜿蜒成型,成為運河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和堅實的生態防線。
清潔動力:太陽能點亮低碳工地
綠色施工離不開清潔能源的支撐。項目施工現場,光伏發電系統的應用成為一大亮點。
太陽能路燈點亮低碳工地(羅秀海 攝)
27臺太陽能監控、4套太陽能云廣播系統、170座太陽能路燈、1盞太陽能燈牌……這些設施將自然陽光轉化為清潔電能,點亮工地、驅動設備。累計發電約16.6萬千瓦時的成績單,不僅大幅降低了施工過程中的碳排放,顯著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更讓零碳污染的夢想照進現實,為工程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守護水源:三重屏障護民生
工程范圍內涉及平吉鎮和古秀村兩處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保障數萬居民的飲水安全是項目部的頭等大事。
防污簾清濁分明(羅秀海 攝)
項目部開展專題研討,優化施工工藝,優先采用低擾動、少污染的液壓破碎工藝。為防止懸浮物擴散,建設者們對邊坡、裸土進行嚴密的土工布、密目網苫蓋,更在取水口上下游科學布設了累計長達1720米的防污簾,構筑起多道物理隔離屏障。同時,項目部運用24小時可持續濁度檢測儀與手持式濁度儀進行實時監測,并聘請第三方機構累計開展水質檢測18次,確保萬無一失。
對于“欽州母親河”欽江的保護,項目部同樣不遺余力,為所有施工船舶配備圍油欄、吸油氈等應急物資,優化油污處置流程,組織應急演練,嚴防油污入江,守護一江碧水。
土方利用,資源高效循環
面對巨量的土石方開挖,項目部深挖“綠色節材”潛力,讓棄土煥發新生。
建設者們堅持“總體平衡、保本微利”原則,科學規劃布局,通過土地復墾、園區回填、工程自用、綠色建材生產等多種途徑,實現土石方的高效循環利用;積極與地方政府協同,利用園區回填地塊和原河道截彎取直段進行堆存和抬填造地。
截至目前,該項目開挖土石方1256.41萬立方米,其中高達99.60%得到了有效利用,真正做到了變廢為寶。
科技賦綠,智繪施工未來
科技創新是驅動綠色施工的強大引擎。項目廣泛應用前沿技術:無人船搭載多波束水下測量技術,如同水下的“智慧之眼”,快速、精準獲取地形數據,省時省力又高效;無人機測繪技術,憑借其機動靈活、快速響應的優勢,大幅提升測繪效率,降低作業成本;水下開挖智能引導系統,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和傳感器技術,即使在視線盲區,也能引導挖掘機鏟斗精準作業,顯著提升水下施工質量和效率,有效降低能耗與排放。
涵養區鳥類棲息(羅秀海 攝)
如今,在運河施工現場,紅樹林間白鷺翩躚,邊坡之上鳥鳴聲聲——這生機盎然的景象,正是項目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最美注腳。未來,建設者們將繼續執“綠”為筆,精描細繪,為平陸運河這幅世紀生態畫卷增添更加絢麗的色彩,交付一份經得起歷史與自然檢驗的綠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