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鐵建電氣化局運管公司成功實現連續安全生產2000天。這沉甸甸的數字背后,是國內10余個省市、40多個項目一線員工,用無數個日夜的精細維保、嚴謹操作和枕戈待旦取得的安全成就,他們以忠誠擔當守護著國家重要交通設施與城市交通動脈的安全暢通。
上海地鐵大修改造接觸網換線作業(中鐵建電氣化局運管公司 供圖)
責任筑基,體系織密安全網
公司組建伊始,面對點多、線長、面廣的管理難題,公司領導班子成員帶頭踐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包保安全責任區,并構建起“總部—項目部—班組”三級管控責任鏈條,逐級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將安全責任層層壓實。“從作業分散的管控難題,到突發狀況的瞬息萬變,每一分安全的背后,都是數千維管人如履薄冰的謹慎與分秒必爭的應對。”公司負責人的這番話,道出了安全管理的核心挑戰與維管人的擔當。為此,公司不僅細化頂層設計,更狠抓責任末端落實。在重慶江跳線維保項目,負責人馬楠對此深有體會:“項目一啟動,我們就將安全責任細化分解到每一個崗位、貫穿于每一次倒閘操作,覆蓋了從項目承攬、上場策劃到運營維護的全生命周期。”
精細管理,標準筑牢防護堤
“安全三簿不離手,標準流程記心頭。”這已成為無錫地鐵維管項目班組長張佳煒的口頭禪。針對項目零散特點,公司創新實施區域化、集群化管理。在上海地鐵接觸網檢修現場,作業人員嚴格執行標準化流程,從工前安全宣誓、防護用具檢查到每一個螺絲的緊固力矩,一絲不茍。正是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讓項目部在遇到供電系統突發干擾時,能迅速定位并排除隱患,避免了列車大面積延誤。天津地鐵、重慶地鐵十八號線等項目因現場安全管理、標識標牌、作業環境的全面標準化,榮獲多個“安全標準工地”榮譽稱號。
無錫地鐵室內智能巡檢(中鐵建電氣化局運管公司 供圖)
科技賦能,智慧點亮安全燈
2000天的堅守,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大支撐。以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引擎,公司聚焦前沿技術。在上海地鐵11號線維保項目成功落地的供電智能運維生產平臺(PIOMS),讓維管進入“智慧時代”。該平臺實現了設備數據的全面融合與智能分析,成功引入無人化巡檢模式,顯著提升了設備狀態感知和預警能力,將應急響應時間降低至5分鐘以內,接觸網6C檢測技術的應用,更是將以往耗時數天的檢測縮短至數小時,效率提升29倍,設備缺陷判斷的準確性提升了21%。AI作業助手、智能機器人在蘇州、哈爾濱等地鐵項目的風險預警、人員行為規范監控中發揮著“火眼金睛”的作用。
文化潤心,信念鍛造新鐵軍
“安全不是口號,是融入血液的本能。”西安地鐵變電所值班員張劍飛在“安規我來講”活動中分享道。公司深植“一觀、四防、五控、五念”安全理念,推動員工從“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轉變。在天津地鐵車輛段,新員工小趙通過“導師帶徒”和“隱患隨手拍”活動,快速成長為業務骨干。公司也持續加大投入,在上海、山東設立“變電所實訓基地”“車輛段接觸網練兵線”,開展差異化、實戰化培訓。山東大萊龍鐵路接觸網工區的老班長蘇師傅感慨:“這些年的嚴格培訓和考核,讓團隊面對強風天氣下的緊急搶修,也能做到忙而不亂。”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維保項目庫房標準化建設(中鐵建電氣化局運管公司 供圖)
跨越2000個日夜的堅守,保障了億萬乘客的安全出行。?這來之不易的成績,是責任體系的層層壓實,是精細管理的毫厘之功,是科技賦能的精準護航,更是安全文化浸潤下全體維管人信念的凝聚。站在新的起點,鐵建電化運管人將繼續以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深化科技應用,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向著更高的安全生產目標邁進。